2012年5月24日星期四

最新调查:超半数澳大利亚人吁政府禁止移民入澳

据2012年5月24日中国新闻网报道,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已经超过了澳大利亚人的承受限度,有调查研究显示超过半数的澳人希望禁止移民来澳。

根据AustraliaSCAN组织的研究,希望关闭澳大利亚边境、禁止移民进入的澳人比例从2005年的41%上升到51%。而有几乎三分之二的澳人认为,移民进入澳大利亚后应该主动适应。

都市居民行动组织Planning Backlash成员Mary Drost说,以上调查的结果确认,社区民众关心人口增长的速度,因为现在澳大利亚的移民所占居民比例世界居首。

在Quantum Market Research组织进行的、对于2000名澳人的调查中,仅有三分之一认为海外移民把澳大利亚变成了“更加有趣和令人兴奋的地方”,1995年时这个比例有50%。

莫纳什大学移民问题专家Bob Birrell称,这一结果显示出,公众的意见进入了新的领域。“我觉得,他们有权利表示担忧,澳大利亚的移民人数创纪录。我们允许10万移民一次性进入劳动力领域,而岗位的增长速度却远远低于这个水平。”

对此,反对党移民事务发言人莫瑞信将公众对于移民的“敌对情绪”归咎于工党的边境政策。而移民部长鲍文则表示,移民给经济和文化带来很大的利益,净移民的暴增局面是霍华德政府期间就形成了。

移民资源共享组织AMES研究和政策主管Jennie Blencowe称,澳大利亚是一个移民国家,45%的人口出生在海外,或者其父母有一方出生在海外。

三万难民新州安家 难民“待遇”差 近五成人找不到住房

新州审计厅长Peter Achterstraat指出,在过去十年中,共有约3万名难民选择在新州安家,但在适应澳洲生活的过程中十分不顺,比其它州的难民面临着更多卫生、教育、住房和就业的问题,这很可能会引发诸多问题。

这份于周三公布的报告指出,新州政府未能与联邦政府联合决定难民在何处安家,而且州府提供的服务无法协调,十分糟糕。Achterstraat在悉尼向记者表示:“从理论上来说,一名人道主义救援者进入新州时,应该被安排在就业情况良好、卫生服务和长期住房充足的地区。但新州政府在这方面缺乏计划,对联邦政府安排难民在哪里定居生活也完全没有意见,在难民一到达新州时,也未能及时提供相关救助服务。”

审计厅长指出其它州都为难民提供单点联系服务,惟独新州还没有,因此建议小区关系委员会(Community Relations Commission)负责协调州府服务。

审计报告透露,此前有一份调查发现,新州难民中有19%精神健康堪忧,还46%无法找到合适的住所。Achterstraat对此表示:“重新安家的费用不是短期花费,而是长期的。如果当局没有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住房、卫生医疗和教育,长此以往将被迫应付更多的问题。”

不过,新州州长与内阁事务厅(Department of Premier and Cabinet)和小区关系委员会辩解称,这份审计报告误解了新州政府在难民安置中所扮演的角色。它们响应称,政府在处理人道主义救援者方面受到联邦政府立法责任的“极大限制”,不过承认了“对人道主义援救者提供的服务应该进行更好的协调”这一事实。

新州政府表示将会对难民定居管理方式展开复审,并提高与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和其它难民群体的协作,同时还将考虑改革政策以确保“服务准则透性、规划性和协调性”。

容易买得起房子了:澳大利亚住房可负担性创2年新高

澳央行官方基准利率的下调以及房价的降低使得现在澳洲住房可负担性创下了2年来的最高水平。

澳洲住房工业联合会-联邦银行共同汇编的房产可负担性指数显示,3月季度数据上升至61.8点,高于两年前的57.3点,已经连续5个季度录得上涨。业主收入、房贷成本和房价三者的关系也表明,现在房市开始回温,对意图重返市场的澳人而言实属喜讯。

住房工业联合会资深经济学家哈维(Andrew Harvey)说:“3月季度,澳人收入略微上扬,借贷利率下浮下降,房产中价不断减低,所有因素都在提升住房可负担性。”

在各大城市中,墨尔本第一季度住房可负担性指数上升最为明显,涨幅达7.3%。但雪梨和柏斯则稍显疲弱,分别下沉1.0%和1.8%。

住房工业联合会表示,所有州府城市和大多数次发达地区的可负担性都实现提升。

专家:澳大利亚高房价不会崩溃

据2012年5月24日澳广报道,经合组织发布的最新经济展望报告称,高房价仍是澳大利亚最薄弱的环节。

这份报告指出,澳大利亚的房屋价格相对租金和收入来说仍高于历史平均水平,因此澳大利亚房价未来可能将下跌。

但是澳大利亚商业研究与预测公司BIS Shrapnel总裁罗伯特·梅勒认为,强劲的人口增长和住房短缺现状将确保澳大利亚房价不会出现崩溃。

与此同时,梅勒也表示,他对未来5-10年澳大利亚房价上升持保守态度,尤其是墨尔本等地,房价上升幅度将微乎其微。

住墨尔本西区路边停车的网友小心了!西区盗车贼猖獗 上午最易失窃


墨尔本西区已成为汽车盗贼的猖獗之地,St Albans的丢车率更是冠居墨尔本各城区,紧随其后的是Taylors Lakes、Laverton、Sydenham和Sunshine。数据显示,上午是盗车案的高发时段。

RACV保险索赔数据显示,去年所有与汽车失窃相关的索赔申请中,12%来自St Albans。最被汽车盗贼惦记的第二大群体是内城居民,CBD、Richmond、South Yarra和St Kilda的居民占据了10%。Brunswick、Coburg、Glenroy和Fawkner的车族最不用担心爱车被盗,来自这些城区的索偿申请人只占了区区4%而已。

RACV的保险部经理Paul Northey称,人们总以为盗贼都是夜猫子,但盗车贼显然更喜欢在光天化日下将他人的车子据为己有。根据数据,逾34%的遭窃车主称,他们的车子是在早上6点至中午这段时间里消失不见的。

Northey称,“很多车族都以为汽车更易在晚上丢失,但事实上,午夜至早上6点这段时间的偷车案发生频率最低,只占了15%。”

Holden Commodore和Ford Falcon是最受盗车贼青睐的汽车,逾四分之一被盗车辆都是这两款车子;其次为Toyota Camry、Corolla、Ford Laser和Nissan Pulsar。

2010-2011年,逾14370辆车子被盗,仅有逾五分之一的车子被追回。专家称,车主应当做好恰当的防范措施,否则不论车子放在哪里都会被偷。

Northey称,“随时随地都要保持警惕,谨慎选择泊车位置。”将车子泊于火车站和购物中心停车场的车族尤其要小心。RACV建议把车停在光线充足、有安保的区域,切记锁上所有的门窗,带走或藏起所有的私人物品。

澳洲政府缺钱 7月起出入境收费增至55澳元

根据2012年5月23日提交给联邦议会的一份法案,从下财年起,澳洲旅行者在离境时将需要额外支付8澳元的税费。

联邦政府计划从7月1日起,将出入境收费从目前的47元调涨至55元,而且,今后这笔收费将随着CPI的涨幅逐年递增。

离境税将由航空公司和船舶公司在售票时一并收取。

这项包含在新预算案中的措施料可在未来四年内筹得6.1亿澳元的资金。

经合组织OECD:澳经济增长有望超标 房价太贵惹人忧

总部位于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周二晚表示,倘使能够避免向那些被卡在经济慢车道上的产业提供新的资助,澳洲经济的发展速度定能突破政府在下财年预算案中设定的目标——并跻身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OECD成员国之列。

OECD肯定了澳洲工党“雄心万丈的”预算盈余计划,并表示尽管国际经济处于“脆弱”状态,不过,只要不阻挡非矿业部门的改变过程,澳洲料可继续从矿业热潮中获益。

但该组织同时也承认,矿业热潮导致的经济结构改变将影响到整个澳洲经济,“打压就业、市场信心和经济增长,并伴随着可能是负面的房价外溢。”OECD指出,无论是从居民收入水平还是房租价格来衡量,澳洲某些地区的平均房价在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的。

OECD预测,在矿业出口和强劲投资的支持下,澳洲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从去年令人失望的2.2%提高至今年的3.1%,并于明年达到3.7%,这可比澳洲政府的预测乐观多了。如果OECD的预测成为现实,那么澳洲将成为排在南韩、土耳其、墨西哥和智利之后经济增速最快的OECD成员国。

周二晚,财长斯旺表示,OECD的报告说明澳洲在发达经济体中表现出众。“相对地,OECD预测其他许多发达经济体的复苏前景将是黯淡和脆弱的,而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过去发生的全球金融风暴的持续性影响,以及欧洲所面临的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经济形势。”

财政部在本月早些时候公布的新预算案中预测澳洲经济增长率将于下财年触及3.25%的顶点,随后将下滑至3%并在接下去的三年里保持这一水平。

此外,OECD对澳洲经济形势和失业率的看法却比联邦政府悲观,该组织认为,在明年以前,澳洲的失业率就将升至5.75%,也就是说,澳洲将新增3万名失业者。而政府的预测,是失业率升至5.5%。

OECD认为,高汇率和政府的盈余计划将“给劳动力市场造成压力”。然而,该组织力挺政府的预算策略,并表示刺激内需的任务应当留给澳储行,令其通过降息来达成。

OECD还在其世界经济回顾报告中说,澳洲当局应保持经济的灵活性,促成当前的经济变化所要求进行的调整,而非通过例如资助特定产业之类的做法,来阻止这些变化发生。

不过,工党冉冉升起的新星之一,澳洲工人工会(AWU)全澳书记霍维(Paul Howes)却正在敦促政府重整经济,并对各行各业实行政策干预。

霍维在国家新闻俱乐部(National Press Club)发表讲话时,呼吁政府加强保护制造业,他认为,政府应当敢于像资助奥林匹克运动员一样,从国民经济中“择出胜者”。霍维抨击银行业宛如寡头集团,呼吁政府在经营牌照上对银行进行限制,要求商业银行必须跟随储行的调息动作,同时防止它们将后勤职能转移至海外。

澳大利亚矿业大亨莱茵哈特成全球女首富

据2012年5月23日澳大利亚《商业评论周刊》(BRW)公布的全国富豪榜显示,矿业大亨莱茵哈特(Gina Rinehart)同时也是全球最大女富豪,个人财富增加两倍至292亿澳元(286亿美元)。

莱茵哈特掌管着汉考克探矿公司(Hancock Prospecting Pty),身价超过沃尔玛的克里斯蒂-沃尔顿(Christy Walton),后者的财富据估计为260亿美元。

现年58岁的莱茵哈特2011年的财富为103亿澳元,连续第二年位于澳大利亚200人富豪榜榜首。BRW称,莱茵哈特财富的暴增受新项目外国投资、产量增加和铁矿石价格复苏等因素推动。根据彭博亿万富翁指数(Bloomberg Billionaires Index)排名,莱茵哈特净值181亿美元,在全球富豪榜中排名第31位。

BRW富豪榜编辑Andrew Heathcote表示:“如果自然资源需求持续强劲,矿业领域再出亿万富翁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莱茵哈特不仅成为全球女首富,而且很有可能成为全球首富。”目前全球首富的位置由个人财富662亿美元的墨西哥电信巨头Carlos Slim占据。

莱茵哈特从父亲汉考克(Lang Hancock)继承了矿业资产。汉考克20世纪50年代在西澳大利亚的Pilbara 地区发现铁矿石矿床。莱茵哈特一直扩大铁矿石生产,以满足中国等国家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

根据莱茵哈特与力拓集团签订的协议,力拓在西澳大利亚部分地区开发矿产须向莱茵哈特缴纳使用费。去年8月莱茵哈特22亿美元向GVK Power & Infrastructure公司出售昆士兰地区多个煤矿。

莱茵哈特的媒体帝国也不断扩张,2月份增持Fairfax Media,持股比例从之前的4.9%增加至12.6%。2010年莱茵哈特首次涉足媒体,买入Ten Network公司10%的股票,并进入该公司董事会。

莱茵哈特在祖国澳大利亚并不怎么受欢迎,家庭关系颇为紧张。已故父亲曾威胁要脱离父女关系,曾经的继母非常厌恶她。三个子女去年秋天将她告上法庭,说她滥用数十亿美元基金托管人的权力,要求她让位。莱茵哈特的律师5月10日建议,当事人的子女可以从基金中撤资,从而使得进一步的诉讼变得不可能

网友锐评热议《舌尖上的中国》:舌尖,刀尖,心尖!


《舌尖上的中国》只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却引爆中国,然而,这部纪录片最大的遗憾是回避了投射在食物上的社会问题。在拍摄诱人的舌尖上的中国的同时,没有触及刀尖上的中国,这使得这部纪录片难以长时间停留在人们的心尖。

《舌尖上的中国》有多火?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里,很多跟我一样平常不看央视的朋友,一到晚上10点40分就巴巴地守在电视机前,等待著名“扫街嘴”、央视总编导陈晓卿带来的午夜盛宴。虽然这只是一部普通的美食纪录片,但能够系统全面、多角度、多人物地讲述食物的故事,让这么通俗的题材用如此贴近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确实是中国纪录片的一个创新。那种关注美食背后劳动者的平民视角,使这部拍给“吃货”看的片子有了几分悯农情怀。很多人坦陈,看完前两集,不仅流了口水,而且落了泪。

然而,随着这部片子的持续播出,人们对内容和手法的争议逐渐多了起来。

首先,是片中的硬伤,比如:解说词说的是冬笋,但画面给出的是春笋。解说词说“冰层以下的水温是零下4度”,而事实上,中学物理就讲过液态水的温度不可能低于0度。还有,片中说“秋天,金色的小麦”也引起了网友的争议,因为中国大部分地方的小麦都是夏天成熟、夏天收割的。

其次,围绕片中美食的取材,也引发地域争议。网友认为,由于总编导是安徽人,片中刻意抬高了徽州菜肴的地位,对江浙、云南、广东美食情有独钟,却很少提及八大菜系中的鲁菜,对于中华文明发祥地河南的豫菜、口味独特的闵菜、赣菜等更是只字未提。

还有,很多人对解说词也有非议,觉得过于“文青”,屡屡出现“无论如何,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这样的句子。更有人称之为“舌尖体”,就是有话不好好说,滥用形容词和副词,把一个简单句变成绵长复杂句。例如片中说:“以江南精致细腻生活方式著称的嘉兴人,踏实放心的一天,却是从一个热腾腾的肉粽子开始的。”其实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嘉兴人的一天是从粽子开始的”。

通过阅读《舌尖上的中国》的总文案,发现这部片子的最大的问题出在结构上。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与第七集“我们的田野”,讲的都是自然的土产,主题重复了。第三集“转化的灵感”与第四集“时间的味道”,都讲食物的加工储存,也完全可以合并。第五集“厨房的秘密”、第六集“五味的调和”,主题还算明确,但叙述过于零散。只有第二集“主食的故事”最清楚、紧凑,但遗憾的是,结尾部分没完没了地拍一个摄像师家中包饺子,不但有夹带私货之嫌,而且让这一集显得虎头蛇尾。

平心而论,短短七集、六个多小时,把中国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的美食文化,都讲清楚,即使让BBC,Discovery来拍,也勉为其难。因此,《舌尖上的中国》采取了一个讨巧的办法,靠一个个段子取胜。段子的人物都有名有姓,采取同期声录音,增加其真实性。如果所有的段子都像卖黄馍馍、挖藕、做禾花鱼、蒸整猪、切豆腐丝、房顶种菜那样就好了,可惜没有做到。

另外这部片子还暴露了一些国内电视片的通病,不够精益求精,有时得过且过,靠小聪明、小细节、小亮点取胜,用上海话说,有一点捣浆煳。

看完第一集,我就被查干湖冰上捕鱼的画面震撼到了。我发了一条微博:“如果剧组派摄像到冰层下面捕捉一组收网镜头就更牛了。”这个要求并不过分,BBC纪录片《南太平洋》,为了拍摄捕获金枪鱼的镜头,就派摄影师到水下跟金枪鱼群一起游。况且,现在的技术完全可以对水下摄像机进行遥控,而不必真的派人下水。后来,经过多名网友的证实,我才知道,这组画面并非本片原创,而是直接剪自央视的另一部纪录片,属一鱼多吃型。随后,我查证了《舌尖上的中国》的全文案,发现第一集里的文案里确实没有查干湖的桥段,应该是后期制作的时候补进去的。还有第七集中獐子岛渔民潜水捕捞的镜头,与海底生物世界的镜头交叉剪辑,但从水的清冽程度、光照强度,一看就知道,这些美丽的画面是从别的片子里剪来的。

我觉得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算是瑕不掩瑜。而这部纪录片最大的遗憾是回避了投射在食物上的社会问题,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从片中看得出,中国近海、河流、湖泊的水都浑浊不堪,这是环境污染的结果。正如财新网采访一位水资源专家时所说,“北方有河皆干,南方有河皆污。”食品安全问题,可以用推特网友@cnsms的一段话来概括:

“冬天来了,当我国东南的南京人民用蓝矾为韭菜保鲜时,华北平原上河北阜城的人民正忙着把旧皮鞋做成胶囊。不远的石家庄,人们用苏丹红加工出红心鸭蛋。山东省的人民喜欢在白菜中加甲醛,辽宁省的人民则喜欢在豆芽里加一些亚硝酸钠。而全国范围内,美味的地沟油正风靡神州大地。”

《舌尖上的中国》最后一集,编导对着北京市民贵春家屋顶的小菜园抒情了十来分钟,“当都市中的人们涌向菜场,贵春却可以像个自在的农夫”。全然忘记了,在北京,有个自己的住处已是天赐,有个种菜的屋顶,那简直是中了头奖。房顶这一抹绿色在一片灰天灰地中显得格外苦涩,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把特殊当一般,把一般当特殊,在拍摄诱人的舌尖上的中国的同时,没有触及刀尖上的中国,这使得这部纪录片难以长时间停留在人们的心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