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7日星期日

澳失业津贴远远不足 失业者沦为贫困户

一项新分析发现,领取失业救济金的澳人严重负担不起每周的生活必需品。

新南威尔士大学的研究人员计算一系列生活环境的每周预算,研究确保物质和社会需求得到满足的最低成本。

根据他们的调查结果,一个单身的失业人员的福利金需要每周增加96元,至433元,而没有孩子的失业夫妇的福利金则要比目前的水平多出107元。

领导这项研究的彼得·桑德斯(Peter Saunders)表示,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失业津贴(Newstart)该如何独立于政府设定,需要进行调整。

桑德斯教授说道:“我们应该关注是否应该为失业津贴引入一种有点类似于最低工资标准的机制,其他社会福利或许也能引入。”

“为了达到我们所说的健康生活标准,让所有家庭成员在吃什么、做什么和是否进行身体锻炼上达到健康水平,这些都是非常紧张的预算。”

失业津贴领取者约翰尼·温达斯(Johnny Windus)来自珀斯城区Kemscott,已经失业两年了,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我基本上靠失业津贴生活,两周580元。生活中没有什么是免费,所生活费中的必需品也是如此,但每周的所有额外开支让你入不敷出,”他说。

“最后你不得不放弃食物,或者再推迟两周交电费,然后继续这种状况。”

温达斯表示,他每个月要付30到50元的网络费,以便找工作,他的电话服务也因为他的经济状况而断断续续。

“所有事情都在倒退,所以我基本上看不到任何出路,除非有个家伙带着工作走到我面前,”温达斯说。

倡权团体呼吁政府使用所谓的预算标准测量来确定未来的福利支出。

来自澳洲社会服务理事会的卡珊德拉·戈尔迪(Cassandra Goldie)说,这项研究证实了Newstart津贴是严重不足的。

戈尔迪说:“如果你不能得到带薪工作,而依赖收入津贴,那么你就是生活在贫困中,你没有足够的钱来维持收支平衡,甚至连基本必需品都负担不起。”

澳大利亚移民收入越来越高 对澳洲贡献越来越大

近年来,随着移民人口的不断增长,澳洲的移民问题也随之增多。对于移民增长这一问题,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但据澳洲统计局(ABS)近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来到澳洲的移民,尤其是技术类移民,包括难民,他们的收入越来越高,而且他们向澳洲政府交纳的税款也越来越多。这意味着,收入在不断增长的移民人口为澳洲发展所作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澳洲移民人口收入每年都在涨

澳洲论坛23日报道,据澳洲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澳洲移民人口的平均收入增长了4.9%,略高于澳洲所有纳税人口的收入增幅4.5%。在2013至2014财年,澳洲移民人口的总收入达到840亿元(澳元,下同),扣除物价因素同比增长了7%,而且为迄今为止可查数据的最高值。

据来自澳洲统计局下属国家移民统计部(National Migrants Statistics Unit)的海伍德(
Chris Heywood-Smith)表示,“鉴于目前已有5年数据可查,这些数据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澳洲移民人口个人收入每年所发生的变化。”

数据显示,在移民人口的总收入中,90%相当于760亿元左右为雇员类收入,这部分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同比增长了6%。同时在2013至2014财年,在全部移民纳税人口中,雇员类移民的收入中值为4.84万元,高于所有澳洲雇员类纳税人口的收入中值4.57万元。此外,技术移民的雇员类收入水平最高,该群体的收入中值达到5.54万元;紧随其后的是持永久签证移民,该群体的雇员类收入中值为4.57万元;同时持家庭签证移民的雇员类收入中值为3.95万元。

永久和人道主义移民收入最高

海伍德·史密斯还指出,整体而言,大多数持签证移民人口的商业收入(business income)一直都在增长,其中永久签证和人道主义签证持有者一直都是商业收入最高的移民群体。数据显示,2013至2014财年,人道主义移民的商业收入中值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同比增长12%至1.57万元。虽然此类移民群体仅占所有移民纳税人口的5%,但这一群体的总收入达到约25亿元。

与此同时,数据显示,来自苏丹的人道主义移民在澳洲全部移民纳税人口中所占比例最高,达到16%,该群体的总收入达到3.7亿元。不过,人道主义移民群体的雇员类收入中值为3.4万元,远低于澳洲纳税人口的雇员类收入中值4.57万元。

数据还显示,斯里兰卡出生移民纳税人口的总收入为19亿元,其中大部分是雇员类收入,同时超过35%的人为年龄在25岁至44岁之间的男性。此外,在斯里兰卡出生人道主义移民纳税人口的总收入中,雇员类收入所占比例高达约93%,而其他国家出生人道主义移民人口的雇员类收入约占总收入的79%。

点击浏览更多澳洲本地新闻时事:澳洲新闻小屋

联邦政府将继续使用私家侦探打击福利欺诈

据2017年8月27日《澳洲人报》周末版报道,联邦政府长期以来打击福利欺诈一直没有手软,在秘密监视行动中将继续使用私家侦探来缉拿福利欺诈者。

自2012年以来,有近300例的疑似福利欺诈案使用到了“私家咨询代理”。

一系列的突击行动已经抓获了那些领着失业救济金而又从事领取现金工作的人,以及身份欺诈,装病或假装单身以期可以骗取纳税人钱的人。

这是长期打击福利欺诈的部分行动,政府正努力追回那些被错误领取或支付过多的福利费用,金额高达数十亿元。

公共事业部长塔奇(Alan Tudge)证实,自2012-13年以来,启用私家侦探这一项目花掉纳税人$380,250,合约在今年12月31日到期后,将会再续约三到五年。

塔奇
称,光学监视(optical surveillance)只会用于一些独立的案件,需对福利欺诈持有合理和强烈的怀疑,并对所有隐私问题进行审慎考虑之后才会实行。这一技术已经使用了几十年,但现在用得比较少,因为有更先进的检测技术,如数据配对和数据分析可以更早发现欺诈行为,虽然用得较少,但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实际监视(physical surveillance),包括拍摄福利欺诈者的视频,只是用于收集潜在刑事诉讼证据的手段之一。

实际监视的使用率在近几年已经大幅下降,因为通过网上进行合规检查已经大有改进。去年只对20例欺诈进行秘密监视,五年前是143例。

任何对该职位进行调查的私家侦探都必须持有“调查或私家咨询代理”的执照,或拥有他们所在的州或领地当局的类似执照。

真心买不起…澳房价承受力全球第58


       澳洲的房价承受力排在全球第58位,居然比包括阿曼和沙特阿拉伯在内富得流油的中东石油国还要差。这份数据衡量了平均年薪,所得税和房价,以确定不同国家的房价承受力是基于其各自的房地产。

        排行榜比较了一个国家的平均房价与居民的平均收入,计算出房价与收入比。苏里南排在第一,房价收入比仅为1.87。

        Assured Removalists发布的信息显示,过去12个月里,全球房价涨幅达6.5%,但第一世界国家未必是涨得最凶的。包括伊拉克,孟加拉国和也门在内的各国均排在澳大利亚之前。澳大利亚排在第58位。

        澳洲平均房价现已达到惊人的669,700元,悉尼的中位数价格120万元。而澳平均工资为78,832元,家庭买房或首置业者入市从未像现在这般困难。中国的房价全球第七贵,房价收入比40.8,高于塔吉克斯坦和缅甸。

澳洲真把中国买家赶走了! 今年购房量料下跌30%

          
       澳中两国减少房产投资的措施开始生效,中国房地产投资者正在离开澳洲房市。

中国买家占澳洲所有外资购房量的80%,但在北京收紧资本管制,本地银行限制贷款并担心州府城市公寓供过于求的情况下,这个领域日益受到关注。

       一年前,中国大陆买家被认为主导了许多城市郊区的公寓销售,而今,他们的需求明显下降,标志着形势发生了转变。

      上海房产中介公司Beller Group的总经理基希纳(Scott Kirchner)表示:“仅仅12个月前,澳洲还是中国房产博览会上的最热门的地点。可现在,澳洲开发商已经不再推广这里的楼盘了,中国房产中介对澳洲的房子也失去了胃口。”

       中国房产门户网站居外网发布的数据反映了这一悲观的评估,显示今年上半年澳洲房产的搜索量比去年下半年下降了三分之一。

        居外网的澳洲负责人陆珍(音译,Jane Lu)说:“一些中国买家已经将重点从澳洲转移到其他国家,澳洲已经失去了市场份额。”她说:“中国的资本管制对环境制约作出了贡献,泰国等廉价国家看起来更具吸引力。”

        基希纳说,中国买家或许能找到绕过资本管制的办法,但目前买家并不倾向于购买澳洲房产。他说,马来西亚和英国在中国买家中也越来越受欢迎。陆珍说,今年中国买家在澳的购房量可能会下降10%至30%。

       但她强调,这应该放到2016年中国买家在澳购房量创下历史记录的背景下来看,即使2017年的购房量下降三分之一,也仍有可能是史上第二佳。而且澳洲仍是中国买家第二喜欢的置业国度。

       与中国房价相比,澳洲的房子仍很划算,对中国买家来说很便宜。“但他们觉得澳洲政府不希望他们来这里。”但澳洲开发商和市场面临的更广泛问题是,就在中国兴趣下降的同时,有创纪录数量的公寓将于明年上市。

      瑞银(Credit Suisse)编撰的数据显示,去年下半年,外国买家占新州所有新屋交易的25%,占维州的16%。据瑞信数据显示,去年下半年,外国买家占新南威尔士新购房的25%,维多利亚州占16%。中国买家占澳洲所有外国房产交易的80%。

     中国的资本管制可能会影响澳洲房地产,农业和基建资产的需求。根据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统计,自2007年以来,澳洲已获得中国投资99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